1、中性点串电阻限流的治理原理十分简单明确:在变压器中性点与变电站地网之间串入一个限流电阻器,(2)从理论上而言小电阻只要机械和电气参数满足要求,就能够长期使用不需任何保护,但是从经济、占地等各方面权衡,可以考虑在小电阻两端并联保护装置,从而能够减少瞬时电流对小电阻的冲击。
2、变压器直流偏磁治理方法有以下几种:变压器中性点串联电阻、电容法、直流电流注入法。变压器中性点串联电阻:在中性点上串接电阻或电容器等措施,具体需要测量电网、变压器等参数,需有关专家参与设计结构,并指导安装。
3、采用氧化锌+快速开关作为旁路有源电容型直流偏磁治理装置是由隔直电容、高能氧化锌组片及高速开关构成的旁路系统和直流电流在线监测装置组成。国内采用这种旁路的治理装置代表是安徽正广电电力有限公司研发的KLMZ系列中性点电容型隔直装置,装置的结构参见图3-15。
4、③在变压器中性点加装补偿电源,抵消直流电流的偏磁作用。反向电流注入法是一种有源的抑制直流偏磁的方法,即通过电源监控器,计算并向中性点注入一个大小相同的反向直流来抵消地中直流,且输出可改变大小和方向的直流电流。
5、⑤中性点串接阻容装置。阻容式直流偏磁治理装置是由电阻器、电容器、旁路开关和控制检测系统构成。
6、采用晶闸管+快速开关作为旁路有源电容型直流偏磁治理装置是由隔直电容、晶闸管整流电路及高速开关构成的旁路系统和直流电流在线监测装置组成。国内采用这种旁路的治理装置代表是南京南瑞集团公司北京监控技术中心有限公司研发的PAC系列中性点电容型隔直装置,装置及其结构参见图3-20和图3-21。
1、由于中心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时只有供电回路产生的电容电流流过,所以一般在电容电流小于5A时,采用消弧线圈接地,用消弧线圈产生的电感电流来抵消电容电流(电感电流和电容电流在相位上相差180度),使得供电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基本没有故障电流流过故障点。
2、-消弧线圈装置:压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选用技术导则1适用范围本导则规定了10kV、20kV和35kV三个电压等级的中压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用技术原则,并给出了消弧线圈和小电阻装置及其配套接地变、电流互感器等设备的推荐配置原则。
3、上面所讲的中性点不接地三相系统,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虽还可以继续供电,但在单相接地故障电流较大,如35kV系统大于10A,10kV系统大于30A时,就无法继续供电。为了克服这个缺陷,便出现了经消弧线圈接地的方式。目前在35kV电网系统中,就广泛采用了这种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方式。
1、图4-1中,中性点串入的限流电阻记为R,将变电站A接地直流电阻记为Ra,变电站B的接地直流电阻记为Rb,A和B为两个交流变电站,二者电位不相等,假定变电站A电位高于变电站B,则在A站变压器的中性点就会有直流电流流入。
2、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电阻柜就是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在接地相和变压器中性点之间加了一个电阻,可以限制单相接地故障电流。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通常有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电阻接地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各种接地方式不同,使用方式也不同。
3、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电阻柜是使用在中性点不接地的供电系统中的,在我国一般都是使用在6KV和10KV系统中。
4、其中,中性点经电阻接地就是在电网中性点与地之间串联接入某一电阻器。适当选择所接电阻器的阻值,不仅可以泄放单相接地电弧后半波的能量,从而减少电弧重燃的可能性,抑制电网过电压的辐值,还可以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灵敏度以作用于跳闸,从而有效保护系统正常运行。
回路电阻一般在0.01Ω—0.1Ω之间1。消防回路线电阻应大于5KΩ,万用表应设置在200K量程。回路电阻的定义:回路电阻是指在电气或电子回路中的阻抗或电阻值。它是对电流通过闭合电路时所遇到的阻碍程度的描述。回路电阻是指电路中由电源供应电流经过电阻元件(如电阻器、导线等)时产生的电阻值。
回路电阻的合格标准取决于具体的设备和应用场景,一般而言,其值应小于等于设备规定的最大允许值才算合格。在电力系统中,回路电阻是评估电气连接质量和设备状态的重要参数。它反映了电流在设备内部流动时遇到的阻力大小。回路电阻过大可能会导致设备发热、能效降低甚至引发故障。
这个要看具体情况。断开回路中的电器、仪表等设备,用500V摇表测量,一般都是十几兆欧以上。最新的行业规定是大于0.5兆欧姆即可(主要是在设备受潮的情况下绝缘电阻会比较低)。不过,根据本人经验,实际测量中如果电阻小于5兆欧,一定要仔细排查回路了,找到绝缘偏低的原因,确保供电系统稳定运行。
也就是说,不考虑电源内阻的情况下,外电阻只要接8m欧就可以了,10m欧更没问题。上面的计算没考虑电源和导线的电阻。